首页 > 美文 > 美文欣赏 >

伤感美文欣赏(精选5篇)

耽写网分享

伤感美文欣赏范文第1篇

关键词:舞蹈;欣赏;审美

我们生活着的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美景万千:朝霞彩虹、鸟语花香,这属于自然美;雄伟的长城、宽阔的水坝,这属于社会美;妙曼的舞蹈、欢快的乐曲,这属于艺术美。美学家们把人们对于这些美的事物、景象的感受、认识和欣赏以及对于美与丑的辨别,称之为审美活动,并认为审美活动是人类从精神上把握现实的一种特殊方式,它的特点就是始终不能离开对具体形象的感受。审美活动主要是一种再造性和创造性的形象思维及情感体验活动。舞蹈是一种综合性表演艺术。舞蹈艺术这种不同于其他姊妹艺术的特质――直观、流动,以人体为情感语言,是它赖以吸引欣赏者的魅力所在。舞蹈欣赏就其质的规定性而言,它是一种以人体动态美为对象的审美活动。

一、舞蹈欣赏与审美

舞蹈欣赏也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复杂的精神活动过程。需要通过感受、理解、联想、想象等积极的心理活动和分析、综合的形象思维,才能达到对舞蹈作品的具体把握,进而完成一次比较完满的舞蹈审美过程。

和舞蹈创作过程一样,舞蹈欣赏的过程也始终离不开舞蹈形象思维。舞者首先从生活感受开始,获得题材,形成主题,再运用舞蹈手段,塑造出舞蹈形象;而观众却首先从对舞蹈形象的感知开始,产生感情反应,进而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主题思想。

在舞蹈欣赏过程中,想象力的作用极为重要。欣赏者通过感觉、想象、体验、理解把舞蹈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再创造”为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并通过“再创造”对艺术所反映的生活进行“再评价”。正是在这种 “再创造”的精神活动中,欣赏者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和体验艺术形象,并且发现或挖掘出艺术形象的内在美和形式美,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并感到由衷的喜悦,在娱乐中接受教益。

舞蹈欣赏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过程,而且也反作用于创作者。通过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这种往复关系,才能体现出舞蹈欣赏的全部意义。

二、舞蹈欣赏的主观条件:舞蹈审美

1.要了解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舞蹈欣赏者要遵循舞蹈的艺术规律和审美特征来欣赏舞蹈。要了解舞蹈艺术在反映生活、塑造人物、传情达意方面的特殊表达方式。例如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是抒情和艺技结合的艺术,它在反映生活时不是逼真地模仿,而是采取虚拟的手法、抒情的手法、夸张变形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塑造形象,以此达到反映生活的目的。观众如果不了解这些,而袭用欣赏话剧、小说、电影的方法来对待舞蹈,双方就会发生矛盾,一场审美活动必以失败而告终。1957年,我国建国后创作的第一部大型民族舞剧《宝莲灯》开始演出时,面对这一新颖的完全以人体动态来传情达意的艺术形式,有的观众就提出:好是好,就是哑吧戏,为什么不唱呢?由我国青年舞蹈家华超表演的独舞《希望》刚刚上演时,也有人提出意见,这是哪国人呀,为什么只穿一条裤衩?另一位青年舞蹈家王霞表演《金山战鼓》时,当她站在鼓上,了望敌阵不慎中箭时,只见演员手捂伤口,慢慢地在鼓上向后下腰弯成一个桥形(后桥),然后用手撑住鼓边翻下鼓来。这本是一组艺技结合,表现舞中人物梁红玉受伤后疼痛万分的情感状态,犹如电影中的慢镜头,抓住在生活中可能稍纵即逝的瞬间加以突出和强化,藉以细致深刻地塑造人物,可是有人提出异议:受伤了怎么不躺下,还在鼓上磨蹭半天干什么?所有这些都和不了解舞蹈艺术特性有关,所以观众要想欣赏好舞蹈,首先对舞蹈艺术的特征要有所了解。

2.观众在欣赏舞蹈时,应当有一个注意力高度集中、主体情感高度开放的审美心境

只有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从不断流动变化的人体动态中看出究竟;只有主观情感处于一种积极开放的状态,才能迅速地与舞蹈中人物发生情感共鸣。我们把观众在欣赏过程中由冷静封闭转入热情感应直到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情绪状态称之为入境。这是舞蹈欣赏过程中主客观的统一契合,是舞蹈审美的最佳精神状态。当然,欣赏者能否入境和入境的快慢是由主客观双方的条件决定的。如果舞蹈作品本身尚未创造出艺术意境,没能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甚至根本没有创造出舞蹈美,那么观众就无境可入、无象可视,这叫舞蹈欣赏的客观对象不成熟;如果欣赏者缺乏必要的生活实际感受、起码的文化修养和基本的舞蹈知识以及正常的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多么优秀的舞蹈也不能成为他的欣赏对象,那就是主观的条件不具备。因此,只有当主客观条件都已经具备时,舞蹈欣赏才能正常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效应。

三、通过舞蹈欣赏,提升审美能力

1.在舞蹈的形象性中感受美

舞蹈是人的艺术,人永远是舞蹈艺术所表现的主要内容。在表现劳动、爱情、战斗生活的舞蹈题材中,更能以舞蹈形象强烈地表现出人求生存、求发展的内在生命力量,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的舞蹈化,因而具有巨大的审美力量和感染力量,更容易激发起欣赏者的情感共鸣。

2.在舞蹈的感染性中接受美

舞蹈作品所表现出的生活中的诗意和人们美好的思想感情、精神世界,能够唤起人们在情感上的共鸣,引起一种或欢欣或愤怒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产生正是人们精神生活中的需要和渴求,满足了它,就能在生理上得到一种快慰,在心理上得到一种满足。这种快慰和满足就是舞蹈审美感染所得到的愉悦。

3.在舞蹈的功利性中甄别美

我们所进行的舞蹈审美活动,因为它直接或间接地对我们的生活有益、有利,才成为了我们不可缺少的精神活动。那些给人们以振奋和鼓舞,使人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娱乐和休息的舞蹈,我们认为是美的;而那些充满低级庸俗趣味,刺激人们感官,使人产生邪恶欲念的舞蹈,我们则认为是丑的。其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对我们的生活无益,或有害,或是浪费了我们的时间,或是使我们精神上受到污染,因此使我们感到不快,直到厌恶。

4.在舞蹈的独创性中创造美

伴随着人们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应提高,人们对艺术的欣赏水平、审美观念以及审美情趣也随之发展和提高,于是,过去一些陈旧的思想、内容,保守的表现方式方法,再难适应客观发展的审美需要。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在艺术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与时展和群众需要相适应的舞蹈作品来。

参考文献:

[1]周倩旎.舞蹈艺术审美特征再探[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7年04期

[2]洪艳.舞蹈艺术与身体的审美关系[D].广西师范大学,

伤感美文欣赏范文第2篇

首先,它通过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其次,美术课通过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促进其智力的发展。再次,美术课通过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教育和美术技能训练,有益于将来的社会工作。所以,如何指导一线教师上好美术欣赏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首先翻开教参,它对欣赏这部分几乎给出了一个“标准答案”。欣赏课上老师往往会借助教参,先介绍画家及其生活创作背景,然后出示要欣赏的作品幻灯片一一给学生指出哪些是这幅画的美的地方,比如色彩、笔触……几乎这节课都是“满堂灌”。这不仅使我想起了前一段我校语文教研组进行的“语文阅读教学指导”。学习是学生的事情,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句口号已经喊了好多年。那么,在美术欣赏课上,老师又该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呢?

一、观察、感知

但是我觉得,美术是视觉传达的艺术,是运用视觉语言来表达作者感情的艺术。二战中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强烈的反映了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但不同的人去欣赏,看到的内容也不一样。希特勒的士兵看到了扭曲的女人和马,而希特勒却看出了毕加索对他的讽刺。不得不说,希特勒是毕加索的“知音”,或者换句话说希特勒的欣赏审美水平很高。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利用各种美术课程资源,向学生提供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分析、联想、鉴别、判断等方法,积极开展探究、讨论和交流,鼓励他们充分发表感受与认识,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我们的美术欣赏课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呢?

我借鉴语文教研组“语文阅读教学指导”的问题阅读经验,设计了问题贯穿,重在感受的教学模式。

以人美版美术第八册《画家梵高》为例:课本中有《向日葵》、《自画像》、《吃马铃薯的人》、《星空》等梵高名作。我们可以分小组,每组赏析一幅作品。而我们可以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1、画中有哪些东西?2、画家都用了哪些颜色,哪种颜色最多?3、这幅画带给你什么感受,你喜欢这幅画吗?为什么?4、你从这些作品中读出了画家当时的哪些心情(情绪)?

二、自主合作

这个环节是组内学生意见相互碰撞的环节,也是美术教师最该留意的环节。如欣赏《自画像》,课本共有两张梵高的自画像,其中只有一只耳朵的那副是最为有名的。学生可能会针对梵高的另一只耳朵展开讨论,而教师则要引导“你们认为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割掉自己的耳朵?”(打赌输了、太气愤了、想杀别人却误伤了自己……)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但让他们尽情想象的同时,他们的兴趣也被调动起来。只有自己真正参与进去,获得的知识才会真正掌握。当学生知道他是因失去朋友而割去耳朵后,可问学生“你从他的眼睛里感受到他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抑郁、悲伤、愤怒……)接着学生会说出自己的理由(如有的学生从红色的背景,像刀刻一样的笔触看出了作者的愤怒)。这就是他们小组内的高潮。然后学生就会说出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喜欢,不喜欢),有人会认为梵高神经质,有人则会认为他敢爱敢恨。通过这样的环节,组内每个学员都能参与进来,用心去看,用心感觉体会画家,和画家达到一定程度的共鸣。

三、评价展示

教师先请各小组对刚才欣赏的作品进行汇报,注意观点鲜明,理由充分,运用一定的美术术语。然后老师给予补充(当时的生活背景、心情……)

这个环节是学生学会表达美术作品的重要环节。因此,可在黑板上出示一些“粗犷、夸张、简洁、明快、梦幻、扭曲……”评述美术作品的术语。

在课堂中,老师只有做到像导演一样只做幕后工作,在学生需要时及时给与点拨和支持才能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找到学习的乐趣。

四、画名画――感受精髓

几乎所有的欣赏课都有这样的一个环节――画名画。一般这个环节会有这么几种模式:1.各小组画刚才自己组内赏析的作品;2.教师针对具体的一个作品进行情境创设、入画、联想、画印象;3.教师针对具体作品进行分析(笔触的特点、画法),然后师生共画(范画);4.可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作品进行临摹或再创造。

我个人认为,这几种方式都各有千秋。但教师必须记着的是:教学模式只是一种模式,就像是装食物的盘子。课堂的精髓不在盘子有多精美,而在于盘子和食物的完美结合。模式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

伤感美文欣赏范文第3篇

读景,激发审美情怀 “一切景语皆为情语”,一语道破描景写情的关系。诗词的语言立足于现实,写的是眼前景,但情感的表达是含蕴其中,内敛含蓄的。这种写实就虚的技巧,学生在理解诗歌时往往束手无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语言的领悟及联想想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完善学生对诗词的深度探究能力。

语文课本中不乏文质兼美的诗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语文的魅力,加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赏析杜甫的《登高》,教师在范读时要让语调充满忧郁与沧桑,让学生初步感知诗中景物的苍凉阔达、气势磅礴,之后再让学生自读,引导学生体会杜甫的内心情感。也可以配乐朗读,让忧郁的乐曲将学生带进诗境。这样,静态的文字就拥有了立体感,忧伤的画面会情不自禁的在学生脑海中生成,不仅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也渗透进了学生心灵。只有学生读出诗中苍凉之景,才能感受到诗人常年漂泊的孤愁情感。

赏诗,激发审美情趣 艺术欣赏就是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从而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欣赏诗词的过程中加以完善,借此来塑造并培养美的情操。在欣赏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要了解作者在诗中从自己的困苦升华到广大人民困苦的情怀,以及茅屋残破却死亦足的豁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审美心理是升华审美情趣的基点。正所谓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无论是安静恬淡还是茫然惆怅,这都是作者内心所要表达的东西,也是情感宣泄的载体。诗词是作者灵魂最痛苦的经历,是诗人心灵的呼喊。以李清照的《一剪梅》为例,就是通过“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中的细腻文字来抒感,作为教师,要先将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回文织锦”、“雁足传书”自古以来就是人表达寄托、表达情意的方式。而明月和鸿雁也是诗人羁旅途中思亲怀乡的伤感。词中月圆人未圆,雁子空回锦书无,这就是引发作者情愫的关键。正所谓情景相生,诗词欣赏中,教师就是要通过感情丰富的诗篇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让学生在学好古诗词的基础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心灵上的净化。《人间词话》中,“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必须出乎其外”。诗词鉴赏也是如此,对于学生来说,重要的就是要引导学生领会语言的意象美,让诗词的形象不拘泥于诗词文本,这也是鉴赏诗词的最佳境界,更是引发学生审美观念、回味思索审美感情、强化审美情趣的关键。

创境,引发审美联想 学生的遐想能力是创造的关键。诗词中的想象丰富而大胆,如“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等,都是能激发读者神思的诗句,读对诗读好诗,是培养学生提升想象力的基础。

当学生刚接触诗词时,还很难快速适应诗词鉴赏学习。这是就需要教师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来创建好的教学情境。好的教学情境是让学生顺利走进教学的桥梁。如,在欣赏《雨霖铃》时,我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长亭外,古道边……”的歌曲,当课堂上弥漫着如诉如泣的歌声时,学生也会被这种情绪所感染。如,诗中的“残月”、“长亭”等意象能充分衬托出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教师要注重意象的引导,让学生在感悟伤感意象的同时来体会作者与爱人分别时的情感。既能激发学生对情愫的体验也能提升学生对美好意象的向往。

同时,许多的语文教材中都有留白之处,教师要充分发掘留白艺术,激发学生想象,深度探究留白之处增添感知上的创造美和鉴赏美。如,在欣赏《再别康桥》的时候,作者是以剑桥大学为主背景,依次用云彩、金柳、青草、以及榆阴等意象来展现诗词的意境美。学生在欣赏剑桥大学的美丽图画时也能激发更多的遐想空间。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调动学生感官,在想象中主动的填补文字空白,将文章中暗示的意境创造出来。学生只有融入诗词情境中,才能去感受到诗词中的美感。

激发学生遐想也体现在审美共鸣上。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正是学生与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产生共鸣;“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句诗会与学生的美好的情感与理想已经不堪回首产生共鸣,朗读之余,学生会沉浸在回忆中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在诗词鉴赏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自身情感来体验外在情感,达到“不知周之梦为蝴蝶”的忘我境界。

伤感美文欣赏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生 音乐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 音乐 现代教育技术 

    一、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因人而异

    音乐欣赏需要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文化素养。文化素质高的人更容易理解音乐中表达的内涵。比如,对天文感兴趣的人,就比较容易理解《行星组曲》;对唐诗有研究的人,就容易理解《大地之歌》;熟悉外国文学的人,对柴可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更容易接受。但对于一般人来说,要理解音乐内涵就必须加强对音乐表现手法的理解,掌握音乐欣赏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还要注重音乐内容的选择。因此,教师要选择一些歌词比较直观、内容容易理解的歌曲。比如《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歌词语言优美、朴实无华、感情真挚,由衷地表达了对祖国的赞颂和爱恋之情。欣赏这一类作品,一般不需要作过多的探究,也不需要借助更多的资料。所以说,在音乐欣赏教学时要因人而异,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注重视听结合

    鲜艳色彩、生动图像,能为学生提供一种声音、文字、图象、动画相互结合而富于变化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过程当中去。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听、视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果“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那么“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音乐离不开听,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阶段,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并形成一定的意境。如果过分强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专心地听,只会注重音乐艺术本身的个性。教师运用各种辅助手段,多元化地帮助学生消化、吸收音乐,学生就会注重音乐与其他艺术的联系,开阔音乐视野、理解多元文化。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就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有效地把握学习对象。因此,采用视听等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三、帮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都有深有浅,不可能完全相同,因为音乐形象本身不同于视觉形象或文学形象。因此,音乐教师在给学生讲授音乐欣赏时,一定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各种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因为丰富的联想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着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的增强、思维的活跃,会大大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例如:听一曲《黄河船夫曲》,学生被其粗犷、雄浑的气质所感染,会联想到中华民族勤劳、坚强、不屈的性格;听一曲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学生会联想到一幅美伦美奂的生活美景:江南****、小桥流水、青青草地,牧童横坐牛背,手拿短笛,信口吹奏,怡然自得。这种人们所熟悉的图景,其实正是作品所要塑造的形象。想象得出这些图像,就是联想和想象发挥作用的结果。 

    四、借助优美的教学语言,使教学情感化 

伤感美文欣赏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3―0116―01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由此我们想到: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的美感就不能让学生所接受,音乐本身就会黯然失色,音乐教学就不能最终取得成功。那么,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呢?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注重视听结合

多媒体教学能为学生提供声音、文字、动画相互结合而富于变化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过程当中去。例如,有一次,我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欣赏《黄河船夫曲》:屏幕上出现纤夫在沙滩上艰难地拉着江上沉重的帆船的场景,坚定有力的音乐响起,这时《黄河船夫曲》的介绍文字也慢慢出现,学生被其粗犷、雄浑的音乐气质所感染,他们会联想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坚强不屈的精神。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听、视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果说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那么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音乐离不开听,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阶段,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并形成一定的意境。因此,教师应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二、教学方式游戏化

要想让学生真正领悟音乐的乐趣,就要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例如,在欣赏藏族音乐时,我让几名学生到讲台前扮演藏族姑娘,并教她们学跳一段藏族舞。因为是亲自表演,学生们热情高涨,我趁机把藏族的乐器和音乐风格给学生做了详细介绍。当学生们再欣赏到藏族音乐时,很快就能辨别出傣族的乐器和音乐的风格。

三、教学示范生动化

自制乐器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自制乐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在欣赏民乐合奏《金蛇狂舞》时,我让学生组建成“快乐的小乐队”。组建乐队很容易,而乐器材料就是平时用到的塑料瓶、茶杯、口盅等,这些打击乐器为乐曲设计伴奏,悦耳动听,整个音乐教室成了欢乐海洋,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然后,我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节奏进行练习,为乐曲伴奏,最后再演一演。这个环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整个欣赏活动中,陶醉在创设的音乐情境中,尽情地表达对乐曲的感受。

四、借助优美的教学语言,使学生情感化

语言本身就是美的化身,它具有节奏美、音调美、色彩美、音律美等特点,而美的语言更是承载着人类独特的情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美的语言,能生动地再现欣赏内容,描绘出音乐意境,使学生联系切身的生活经历,把他们带入美好的艺术境界。如,在欣赏圣桑的《天鹅》时,教师以感情为切入点并引导学生进行欣赏。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调、有节奏的语速描绘一幅画面:皎洁的月光、宁静的湖面、高贵而优雅的天鹅,一只伤感的面对死亡的天鹅,怀着对生命的眷恋,在月光下慢慢合上翅膀与生命告别。优美伤感的音乐和教师富有艺术化的语言渲染,会带给学生心灵艺术美感的享受。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白雪公主童话故事原文文字

实用正能量励志语句(实用54句)

中国数学家的故事(精选30篇)

庆祝建国70周年(三句半)

关于雨后的故事集锦5篇

极度恐怖的长篇鬼故事3篇

睡前恐怖小故事6篇

长篇的超吓人的恐怖故事【通用4篇】

雨后小故事2(大全)

异地恋暖心故事长篇(感动到哭的异地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