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四大喜事之——洞房花烛夜
洞房,就是新婚夫妇的房间。花烛,是指旧式新婚之夜,洞房里要点上花烛,上面多用龙凤图案等做装饰。洞房花烛一词最早出现在北周·庾信的《和咏舞》诗中:“洞房花烛明,燕余双舞轻。”
那为什么要把新婚夫妇的房间叫作洞房呢?关于这个问题要从我们祖先最开始的婚制说起,在古代黄帝的那个时代,可不是现在的一夫一妻制,都是群婚制度。一般是喜欢谁就可以和谁在一起,不喜欢了就可以马上分开。经过长期的发展,这给当时的社会造成了动荡,于是黄帝就想到一个方法,开始推行一夫一妻制。凡配成一男一女夫妻,结婚时,先聚集部落的群民前来祝贺,举行仪式,上拜天地,下拜爹娘,夫妻相拜。然后,吃酒庆贺,载歌载舞,宣告两人已经正式结婚。然后,再将夫妻二人送进事前准备好的洞穴(房)里,周围垒起高墙,出入只留一个门,吃饭喝水都由男女双方家里亲人送,长则三月,短则四十天,让他们在洞里建立夫妻感情,学会烧火做饭,学会怎么过日子。今后,凡是部落人结婚入了洞房的男女,这就叫正式婚配。此后,洞房也就慢慢成为新婚夫妇新房的专称,一直沿用至今。
其实,我们现在许多的结婚习俗都是从古代沿袭过来的,譬如结婚需要拜高堂、需要穿红衣服、需要邀请亲朋好友,这些婚俗都是从古代传承下来的。只不过现代的婚房都变成平房或楼房,没有洞穴的痕迹了,感觉差别特别大,其实这正是古代文化的传承与进步,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大体现,是群众生活水平提升的佐证。
关于洞房花烛夜,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远古时期,陶唐氏尧称王不久。非常关心人民的生活。有一天他亲临民间问苦,忽然飘来一般幽香,远处有一位漂亮的女子手执火种飘然而来,尧王惊呆了,一问才知是鹿仙女,从此尧王食不甘味,一心惦着仙女,决计下山寻仙。尧王带领四个大臣访仙于晋南“仙洞沟”,久觅不得。忽见一俏丽梅花鹿悠然从姑射仙洞走来,尧王知是仙女,便迎了上前去,正要接见时,一条大蟒突然窜出,直逼尧王,尧王措手不及。只见鹿仙女用手一指,大蟒顿时颤抖不己,仓惶而逃。尧王身材高大魁悟,相貌堂堂,仙女窈窕美丽动人,两人一见钟情,一段美好的神话佳缘从此就这样结成了。他们在姑射仙洞完婚,一时祥云缭绕,百鸟和鸣。到了傍晚,结鸾之时,一簇神火突燃于洞顶,耀眼夺目,光彩照人。从此,世间也就有了把新娘的房子称作洞房,把新婚之夜称作洞房花烛夜的习俗了。
现在新婚之夜的婚房里一般都不点花烛了,都用高科技的各种彩灯代替了。只有一些偏远的农村还保留着新婚之夜婚房点花烛的习俗。但不管是点花烛,还是用彩灯,都是为了营造一种幸福浪漫的氛围,让一对新人在温暖祥和、朦胧诗韵中享受人生快乐!
洞房花烛夜,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真正成人的标志,一个家庭婚姻生活的开始,一对有情人爱情保卫战的开始,预示着一切都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也是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和希望,是人们从理想爱情向现实生活的真实转化和行动付诸。
为了洞房花烛夜这一人生大喜事,至少要奉献了二三十年的青春年华,为了洞房花烛夜这人生大喜事,还要需要几十年的艰辛付出和劳作。
人生大喜事肯定少不了结婚,不论古代还是现代,结婚都是一件十分喜庆的事情。相扶到老的夫妻,一生仅有一次庄重而喜庆的婚礼,只有一个幸福浪漫的洞房花烛夜,这不仅是人生的一大喜事,还人生经历过最珍贵的回忆。
海子和英子是从小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经过二十多年的成长见证和感情磨合,决定牵手走进婚姻的殿堂。虽说省去了介绍对象这一关,但明媒正取的一些程序还是要有的。海子托人到英子家提亲,双方父母和一对新人选择好日子,结婚成亲。通过双方家人和亲朋好友的共同努力,一场见证一对新人婚姻的隆重婚礼如期举行。在庄重的婚礼进行曲和亲朋好友的欢呼声中,海子和英子手挽手踏上了红地毯,两本红色结婚证书赋予俩人合法身份,全体亲朋好友把最热烈的掌声和最真诚的祝福送给了一对新人。作为新郞的海子和作为新娘的英子满脸的幸福,笑容可掬,精神抖擞,向双方父母他们和亲朋好友鞠躬致谢,举杯共庆结婚快乐。
曲终人散,宾客离席。一对新人单独享用属于他们的洞房花烛夜。海子和英子终于美梦成真,有情人终成眷属。爱情升级转化为家庭,他们在新婚之夜开始谋划未来的人生梦想,等待他们的将是生活变奏曲,关键看他们怎么去把握,去奋斗。
海子和英子的父母终于可以长长地松一口气了,为了孩子的婚事可是没少操心,尤其在为孩子们操办婚礼期间真够累的,现在两孩子的婚事终于圆满结束,可以放心了。也算是了却了一桩心愿,现在就衷心祝福两个孩子幸福永远。
洞房花烛夜,人生之喜事,珍惜美好时光!
图文:许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