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三悼亡妻
苏轼三悼亡妻
苏轼一生坎坷,命运多舛。“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但是,在婚姻家庭方面,他是幸运的,三任妻子(妾)与他伉俪情深,不离不弃,接力陪伴在他的身边。遗憾的是,她们都过早的撒手人寰,先他而去,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悲痛。因而便有了苏轼的三悼亡妻。
苏轼的结发妻子王弗,是当地乡贡进士王方的女儿。说起苏轼与王弗的婚姻,在当时还流传着这样一段佳话:
苏轼年少时,父亲苏洵送他到好友王方办的中岩书院求学。这里青山连绵,绿水环绕。附近有一潭碧水,看似寻常,但是连击三掌,便有群鱼从水边岩石里游跃而出。如此美妙神奇的地方,必有与之相匹配的名字才好。于是,王方邀请诸多文人学士潭前竞题。一幅幅题名递交上来,不是过雅就是太俗,王方均不满意。直到看见苏轼的题名:唤鱼池,他拍手叫好。没过多时,女儿王弗派丫环拿着题名送了过来,展开一看:唤鱼池。不谋而合啊!王方大喜,认为这是天作之合,便请人做媒,将女儿许配给苏轼。
1054年,16岁的王弗嫁给了19岁的苏轼。一个聪慧谦谨,知书达理;一个勤奋好学,才华横溢,两人情深意笃,琴瑟和鸣。可惜好景不长,王弗27岁就因病离开了人世,留下了一个六岁的儿子。
王弗葬于四川眉州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此时的苏轼在杭州通判的位置上任期已满,被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太守。密州距眉州千里之余,他始终不能忘记王弗。在王弗去世十年的日子,苏轼梦见王弗正坐在轩窗前对镜梳妆,醒来他泪流满面,肝肠寸断,随提笔作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将悼亡题材引到词中,苏轼首开先河,一出手,便成了悼亡词的巅峰之作。词的开端排空而下,真情直语,表达对亡妻的思念:你我十年阴阳相隔,不得相见。说是不思量,但怎么能忘却呢?回忆的闸门打开,往事件件涌上心头。在那无数个读书的日子里,你红袖添香,终日相陪。偶有遗忘,你温柔提醒。若有朋友来访,你默默静听,而后帮我辩识小人君子,以取舍结交。如此贤内助,已经深刻记在我的心上。可是现在,你孤伶伶远在千里之外,无处倾诉寂寞和凄凉。纵使相见,应该也认不出了吧。如今的我,尘满面,鬓如霜,艰辛的岁月已经苍老了容颜。
词的下阕记梦,梦到自己忽然还乡,看到妻子端坐窗前梳妆打扮。这或许正是妻子生前日常生活的剪影,折射出恩爱夫妻和谐相处时的温馨安宁。久别重逢,没有卿卿我我,没有千言万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的思念、艰辛、悲苦,都随着泉涌般的泪水流了出来。最后一句从梦境回到现实: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可以料想得到,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长满矮松的山冈,你长眠地下,因为眷恋人世,难舍亲人,年复一年,柔肠寸断。这种超越生死的思念,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感天动地,黯然销魂。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她自小仰慕苏轼的人品与才学,在王弗去世三年后,她嫁给了大自己11岁的苏轼。王闰之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她视王弗的儿子如己出,疼爱有加。她陪伴苏轼25年,这期间,苏轼宦海沉浮,大起大落。她与苏轼一起,历经杭州、密州、徐州、黄州,同甘共苦,祸福同享。特别是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艰难岁月中,她开荒种地,精打细算,维持了家庭的祥和稳定。但终因长年奔波,积劳成疾,46岁的王闰之抛下苏轼,离开人间。
王闰之去世三年后,在正月初五她的生日这天,苏轼为她放鱼祈福,并写下悼亡词《蝶恋花.同安生日放鱼,取金光明经救鱼事》:
泛泛东风初破五。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佳气郁葱来绣户。当年江上生奇女。一盏寿觞谁与举。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放尽穷鳞看圉圉。天公为下曼陀雨。
与《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那痛彻心扉的悲伤不同,苏轼写作这首《蝶恋花》时,年近花甲,贬官惠州。仕途的坎坷使他历经磨难,看透人生,变得淡然豁达。而破五这天是王闰之的生日,此来是为闰之放鱼,让困厄的生命回归自由,重拾生机,拔苦予乐。这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循环往复的见证。所以此词采用了一种平和的甚至轻快的语调,回忆了王闰之从出生到嫁为人妻,相夫教子。直到最后,画龙点睛,道出心愿,祈求天公保佑。
词的上阕是写王闰之的生日。正月初五,春风徐徐吹来,江边的新柳才微微泛黄,万千枝条如丝如缕随风摇曳。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王闰之诞生在岷江江畔一户锦绣人家。
下阕抒发对亡妻的感念。一盏寿觞谁与举,我想举杯为你祝寿,你却不在了,我与谁共庆呢?三个儿子已经长大,你对他们一视同仁,关怀备至,膝上王文度。这里苏轼引用了一个典故:晋人王述极爱其子,儿子王文度成了大人后,他依然将其抱置膝上。后来人们便以此来象征爱子。当然今天看来这种过度的溺爱是不可取的,苏轼借此典故,表达的是对亡妻王闰之不尽的感激之情与深深的爱意。
买来的鱼全部放生了。但是池中水少鱼挤,鱼儿不得舒展。天公及时为鱼降下曼陀雨。曼陀,指曼陀罗花,在印度被奉为神圣。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古人常用曼陀雨表达佑福祈安。苏轼在这里一语双关,既是为放生的鱼,更是为亡妻积聚福德,愿她安息。
苏轼的第三任妻子王朝云,是苏轼的侍妾,红颜知己。他们在杭州西湖相识,当时12岁的朝云因家境贫寒,沦为西湖歌女。她天生丽质,聪颖灵慧,独具一种清新洁雅的气质。苏轼那首著名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就是为朝云所写。苏轼先将她收为侍女,18岁时纳为妾。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惠州,便辞退众侍佣,准备独自担当。惟有朝云不离不弃,执意陪同前往。两年后因水土不服病逝,葬于惠州栖禅寺松林,时年34岁。为纪念朝云,栖禅寺的僧人在墓地为她兴建六如亭,苏轼亲笔写下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何谓不合时宜?这里边还有一段风趣的故事。苏轼酷爱美食,难免腹部发福。一天饭后,他扪腹徐行,问众侍人里边是何物?有人说是满腹文章,有人说是聪明才智,苏轼均不以为然。问及朝云,朝云回答曰: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轼捧腹大笑: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朝云去世后,苏轼为她写过多首悼亡诗词,其中一首词是《西江月.梅花》: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这首词明为咏梅,实为悼亡。词中所写的惠州梅花,正是朝云美丽姿容和高洁人品的化身。上阕写梅花的风姿、神韵。盛开在岭南瘴疠之乡,并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为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苏轼以此来歌赞朝云这位江南水乡长大的玉女不惧岭南恶劣的气候环境,陪他一起来到惠州瘴疠之地。
下阕通过赞美梅花的艳丽多姿来写朝云的天生丽质,进而表达自己对朝云的一往情深。梅花天然洁白,不屑于涂粉増艳,施了粉黛反而玷污了它的自然美容。即使雨雪洗去铅华,也依然不褪唇红。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朝云的离去而成空无。香消玉损,我不会再与梨花同梦。从此苏轼断了爱情的念想,孤身终老。
苏轼的三任妻子:王弗,纯情初恋,红袖添香,陪苏轼踏上仕途;王闰之,贤妻良母,患难夫妻,给了苏轼生活的勇气;王朝云,红颜知己,清水芙蓉,滋润了苏轼的心灵。先后失去三位爱妻,苏轼感情上的打击是非常痛苦的。他以诗词的形式留下的悼亡曲,记录了他情感生活的轨迹,亦为后人留下不朽的华章。
作者庞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