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之旅.
心灵之旅
文/邢真书
你去过最美的地方是哪里?最美是江南,一场烟雨过后,诗就写满了离愁别绪。最美是西域,河西走廊吹过的风里尽是英雄气息。祁连山脚下,当牧民无比热情地说起他们的草场、牛羊、风俗、嫁娶。我恍然大悟,最美的原来是让自己变成一只候鸟,飞越永恒,没有迷途的苦恼。东方有火红的希望,南方有温暖的巢床。向西逐退残阳,向北唤醒芬芳。从山海到人潮,中华之美的万般景致,亦藏于候鸟迁徙之中的点点滴滴。俯瞰之下,所有的一切都有着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美。
第三天我们行进在这最后40公里的路途上。海拔上升很快,从海拔800多米到3号营地,竟上升了近1000米。峡谷时而宽至2公里,时而窄至50米。快到3号营地的一段峡谷两边已不再是陡峭的山崖,而是坡度不大、颜色灰暗的沙丘。在沙丘上,布满了延伸至谷底的新旧驼道。野骆驼往往走熟悉的老路,形成了清晰的驼道,这说明这一区域时常有成群的野骆驼出没。父亲让李队长指给我们他上次扎营临近哪条驼道,可是很遗憾,他已经辨认不出来了。这未必是他记忆力的问题,正在铺设中的315国道就位于最适合野骆驼生活的红柳沟附近。父亲解释道没修国道以前,在4月份开车路过这里,不必摇下车窗,就能听到处于发情期的野骆驼们那狂野、放纵的叫声。受到影响的野骆驼被迫迁出红柳沟,平常以家庭为单位生活的它们聚集在一起,导致供一个个独立的野骆驼家庭使用的驼道承载的野骆驼增多了,驼道不但从窄变宽,也从短变长,向峡谷深处延伸。没有人能找到野骆驼最新的栖息地,也没有人再能听见野骆驼发情时的叫声了。
随着海拔的上升,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变化很大,不再是像罗布荒原上那种登上月球般的荒凉,山坡及沙丘上生长着许多植物,像野生麻黄草、红柳、沙拐枣和骆驼刺等,这些都是野骆驼的美食。我们判断这丰富的食物和对野骆驼来说无比美味的咸水泉,正是野骆驼栖息的最佳地点。
李队长把我们的蹲守营地扎在大峡谷的尽头,大峡谷由此向东南和西南分成两条小的峡谷。西南的小峡谷人口处就是一个水量很大的咸水泉,它不停地向外涌出泉水,在峡谷中冻结了约两公里长的冰带。我出于好奇,取了点水样尝了尝,苦涩难忍,简直比海水还难喝。野骆驼就是专喝这种水才得以生存的,或许它们是世上唯一可以饮用这种水的陆上动物。营地建好了,我们把两辆车隐蔽在东南小峡谷的深处,距蹲守拍摄地两公里以外。
我们开始了漫长的等待,同时暗暗祈祷:在我们的淡水和食品用完之前能拍摄到这荒漠的精灵,因为我们根本不可能在这里找到可以食用的淡水了。
这里海拔约1700米,白天无风,气温在零下15摄氏度左右。由于峡谷尽头的山体高大,每天我们只能享受到两个小时的阳光。这两个小时是我们最幸福的时光。但每天傍晚都会有从罗布泊低地向峡谷里吹上来的强烈冷空气,瞬间气温会从零下15摄氏度降至零下25摄氏度左右,寒风吹在山崖上发出恐怖的声音。每晚我们都在隐蔽帐篷里被冻得难以人睡。队员们轮流值守,我和父亲一班,但每天看到的变化就是500米外的泉水不停地涌出,使我们隐蔽帐篷前的冰面在慢慢地扩大着。
由于冰面的扩大,我们的拍摄距离也变远了。野骆驼很怕冰,它们巨大的驼掌很适合松软的沙漠,但坚硬光滑的冰面会让它们站立不稳。前两天的时候,我们就在这样类似的冰面上搭救过一只无法行走的小野骆驼。当时那只小骆驼的脚掌在冰面上不停地打滑,几经挣扎,还是摔倒了。科考队员实在不忍心看下去了,从几百米外的隐蔽帐篷里走出来,缓缓地接近它,然后不仅在冰面上撒了许多碎土和沙子,还凿了很多个小洞,希望能够帮助它。野骆驼胆小、害羞、怕生,科考人员在做这些时动作非常缓慢而轻柔。那只小骆驼十分聪明,观察了一会儿就看出我们没有恶意,踩着沙子站了起来,并尝试着把脚掌放进一个小冰洞里,用友善而充满感激的眼神看了看我们,就踩着一个个冰洞离去了。
蹲守5天以后我们决定在距现在的蹲守点10公里外的峡谷里可观察到驼道的地方,再架设另一部摄像机,由李队长负责。我们用卫星电话联系,保证能提前发现来饮水的野骆驼。
漫长痛苦的10天过去了,在第11天清晨,李队长通过卫星电话告诉我,他发现了一峰野骆驼,但距离很远,无法拍到。这个消息极大地鼓舞了我们。我们准备继续坚持,但饮用水不多了,最多只够2天。我喝了一小杯用野骆驼喜欢的冰块融化的水,可连续的腹泻让我们放弃了融冰的想法。第13天的下午,我们终于发现了两只野骆驼的身影,但距我们太远,无法进行拍摄。它们来到峡谷的冰面前,用巨大的驼掌踏碎边缘的薄冰,就开始吃起了冰块。
它们那悠闲享受的样子简直就像我们吃糖果一样。这些身躯庞大的精灵丝毫不介意造物主对它们吝啬的赐予,步履坚定、神情淡定地行走在罗布荒原上,俨然荒漠中的王者。我们不敢惊扰它们,只能用望远镜观察,盼望着它们能走上冰面,靠我们近些。但它们饱餐了“美味”的冰块后,昂首阔步沿原路而去,只是在沙山上对我们回眸一望,算是礼貌的告别。远方那连绵的沙山很可能就是这荒漠精灵最新的乐园,我们十几天的等候终于有了收获。
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地观察到野骆驼,很遗憾镜头还是太短,拍摄效果不好,但这已经让我十分兴奋了。能在我们必须离开前证实这里就是野骆驼常来饮水的地方,我们以后完全可以再来。
到了第14天,我们的淡水彻底用光了。虽然这一次没有像上一次那样,能够幸运的邂逅一只落单的“小家伙”,贴近距离拍到最精彩的野骆驼,但发现了3峰野骆驼并了解了它们的饮水习性,已经让我们觉得很有收获了。在探寻真相的过程中,沿途的风景或许不是最美的,但因为有了目标和希望,它变得意义非凡。我们都用自己的方式一路前行,不随波逐流,不盲目跟风,只愿与一群志同道合人携手共赴一场只属于我们的心灵之旅。
作者简介:
邢真书,本名:肖韩岩岩,零零后,武汉市。就读于武钢三中,高中学生,爱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