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随笔 > 心情随笔 >

儿子的性格

罗士棣分享

  “你是一个乖巧的小男孩,对老师有礼貌,你有许多好朋友,大家相处得很好,你做事情特别细心,上课时能专心听讲,有时也能举手发言。希望你以后能变得更活泼开朗些,做个自信、勇敢的孩子。”这是儿子幼儿园中班毕业时老师写在“成长手册”上的评语。

  老师对儿子的评价很客观。儿子老实听话、随和宽厚、认真细致,但腼腆、内向、慢热、行为小心谨慎。比如,每天入园时,门口都会有老师热情地招呼小朋友,小朋友们大都会大方地回应,可儿子却总是低头不语,充其量蚊子哼哼似的说上一句“老师好”;在家里说、唱、玩、闹,好不活跃,可一到兴趣班遇到不熟识的老师或小朋友,就像霜打的茄子——蔫啦;我们去朋友家吃饭,尽管已经去过多次,但儿子每次仍要在门口“徘徊”半天,好说歹说才能哄进屋去,慢慢地跟朋友家的小孩玩嗨了,回家时又不愿走;小区里有不少住户饲养宠物狗,儿子每次遇见,尽管小狗没有任何亲近或攻击他的迹象,他也会远远地绕开,或躲在我们身后,生怕被咬……

  儿子的上述种种表现,让我和妻子有些隐隐的担忧——儿子的性格似乎并不适应当今社会对人的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的要求。于是,我们便将“如何让孩子更自信更勇敢”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我们首先冷静分析了儿子形成这种性格的主要原因。一是遗传因素。从太爷爷、太奶奶到爸爸、妈妈,我们一家四代人小时候基本都是内敛、沉静的秉性,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以及现实的需要,逐渐具备了一些必要的社交能力,但仍不算很喜爱和擅长社交。据说一个人的性格有50%来自遗传,这样看来,儿子再怎么历练,也不可能变成一个特别开朗奔放、长于交际的人。

  二是过度保护。作家麦加在给儿子的一封信中写道:“作为父亲,我爱你的方式,就是提醒你,你要小心哦,你要保护好自己哦。说到保护,首先你要保护的是你的生命,要冷暖自知,要劳逸结合,更要远离一切形式的冲突。生命是最大的,在生命面前你可以放下任何一切,不要选择。”这也是我的父亲爱我的方式——多少年来,父亲每次跟我通电话结束前,总要不厌其烦地叮嘱一句:一定要注意安全啊!这更是我爱儿子的方式——教给他远离大货车泥头车、过马路宁可绕远也要走人行横道或过街天桥、不要呆在车辆前后方的盲区位置等各种交通安全常识,甚至给他看交通事故的视频,试图用惨烈的画面激起他对交通安全最大程度的重视;禁止他尝试滑板、轮滑甚至游泳等具有冒险性质的体育项目;只要我们走在小区以外就一直要拉着儿子的手……现在看来,我们无微不至的关爱似乎让儿子形成了较重的依赖和胆怯的心理。

  三是与外界接触少。儿子每天除了接触幼儿园的几个要好的小伙伴儿,回家后就是跟几个邻居的孩子玩,交际圈太小,导致他的社交经验严重不足,一旦进入陌生的环境和人群中,就显得很不适应。

  近来,为了让儿子变得“open”一些,我和妻子也为他创造了不少锻炼的机会:我俩带他参加朋友的聚会,带他参加单位组织的游览活动,带他跟他的同学一家一同出游,带他练习空手道……我们打算通过这种方式让儿子更多地接触他人、接触社会,提高交际和适应能力,以及培养坚韧顽强的个性。

  经过几个月的历练,儿子的性格稍有改观,已经能跟不熟悉甚至不认识的人打招呼乃至交流了;课堂上回答问题、讲故事、唱歌时,声音也足以让他周围的人听到了;在幼儿园有什么要求也敢于跟老师提出了……

  然而,一件事却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改造”儿子性格的做法。

  “性格没有好坏之分,内向只是性格的一种,不等于胆小、懦弱,只是孩子更注重自我的内心感受罢了。这时成人会给孩子贴上‘胆小、怕事、有性格缺陷’的标签。其实,内向孩子的洞察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往往更优秀,做事时更细心,更有毅力,内心世界也更丰富,过多的社交和热闹,对他们反而是一种无谓的消耗……”

  著名教育专家李玫瑾教授的讲座令我醍醐灌顶。

  一生谨慎的父亲也常对我说:“现代社会危险、诱惑那么多,面对这种社会现状,小心一些有时也是一种自我保护,能让人远离险境。”

  平心而论,作为家长,我们当然希望孩子快快褪去内向和羞怯的外壳,扬起开朗与勇敢的风帆,驶向生活美好灿烂的彼岸。但相比于这些,家长更应该帮助孩子认识自身的长处,发挥性格的优势,让他们拥有真正的快乐,过自己想要的人生。

  作者:罗士棣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形容夏天高温的句子(精选50句)

自我慰藉的小短文,如何安慰自己(共10篇)

遇见

宗信兄

30本好看的现代言情小说推荐之10部精选小说

寒食节思母

姐妹情

小巷

过去种种,皆为序章

儿子的性格